警報感覺:憤怒、內疚、羞恥和自我否定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不同情緒中,憤怒、內疚、羞愧和自我否定是重要的警報。這些情緒通常讓我們知道三件事:
我們與自己的需求脫節
我們為自己的需求已經或將不會得到滿足
我們有著一種特定且可預測的思維方式
這些警報感覺既不是“壞的”、不好的或是無效的。去識別它們並感受它們是自我連結很重要的一環。同樣重要的是不要根據這些情緒的浮現採取行動或做出決定,因為這些情緒是導致我們反應性互動的標誌。這意味著,如果您從這其中一種感覺中採取行動,您的觀點將變得狹隘,並且可能會被扭曲,同時你會給自己製造更多的痛苦。通過更好地了解這些警報情緒,詢問每種警報感覺背後的想法,感受和需求是什麼,我們可以避免情緒化反應造成的痛苦以及情緒話語造成的摩擦。
憤怒
憤怒背後通常最基本的想法是「事情不應該這樣」或「者某人的行為不應該如此」。 “應該”這個詞可以讓我們很快進入一個與自我內心分離的狀態。憤怒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指標,表明你開始尊重自己並認識到你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你在說,「這不應該發生在我身上!」不幸的是,許多人被困在這裡,沒有採取下一步,那就是哀悼這個沒被滿足的需求。
內疚
內疚的聲音說像是「我不應該那樣做,這很糟糕。」和「上次和她說的那個話好像有點失禮」。這裡面內疚的聲音在告訴我們的或許在一些互動之中我們可能忽略了自己或著是別人心底重視或是在意的。內疚可以協助我們了解自己與他人或自己與自己未滿足的需求,內疚不適合我們用來判斷好與壞。出於內疚而採取的行動往往會在與別人的互動中產生一個隔閡,並且有可能的在無形的在這種概念中讓別人決定你有多糟糕並朔造出施予懲罰的互動。
羞恥
羞恥感往往更痛苦,因為它關乎你是誰以及你的價值感或接受度,像是「我不應該那樣做,我很糟糕。」和「這明明就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竟然都做不好,我真笨」。同樣於內疚,我們可以透過這情緒去了解自己與他人或自己與自己未滿足的需求,羞恥這個情緒也不適合我們用來判斷好與壞。出於羞恥而採取行動會使我們陷入懲罰自己的一個循環。
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的話語或信念在某種程度上否認了我們自己自我的存在,具體的短語可能包括「我不應該感到悲傷」、「我不應該這麼開心」、「我不應該有這些需求」和「我不應該去要求我想要的東西」。在這自我否定的念同之中我們壓制了自己心中想自己真誠的表達,在這個壓抑的過程中慢慢地失去和自己連結的一個機會。自我否定的情境下,我們通常有著數個心底的需求相互共存著,是在大腦嘗試去看著自己時不小心把全部的需求都混在一起討論。
那麼,我們如何處理這些情緒,從而讓自己以及自己與他人重新的建立連結?透過接納自己的情緒、探索情緒後面的細節以及去哀悼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我們可以再次與自己心中的自我聯繫,讓我們再次有心力去誠心的與自己和他人互動。
首先,要接受事物的原始面目,這邊的意思不是以絕望的方式妥協或接受,而是以開方心胸的態度去承認並看見發生的或是發生中的一切。單純的看見你的這些痛苦的感覺與你或其他人所做的事情有關,讓自己感受一下此時此刻自己的情緒。再去看見發生的一切時,抵抗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現——身體變得緊繃緊張、故事或是理由來合理化所發生的事情,或者如上所述表達憤怒、內疚、羞恥或沮喪的話語。簡單地承認事物而不抗拒它是一種強大且踏實的第一步。
接著我們要意識到憤怒、內疚、羞恥和自我否定這些情緒並不是因為他人的言行而生的。只有當您有上述的想法或信念時,這些情緒才會出現。傾聽你意識中的那些想法,這些句子確切的詞是什麼?說不定把它們寫下來會有所幫助,一旦它們離開你的思緒,它們就會失去一點力量,你就更容易放棄對它們的信念。
最後,當我們有意識到自己所感受的憤怒、內疚、羞恥和自我否定的情緒時,我們可以試著給予自己關懷。在這些未被滿足的需求所感到的情緒後面,通常有著悲傷或遺憾,感到悲傷或遺憾需要展現一定程度的脆弱和責任感,這樣的脆弱感受和責任感在憤怒、內疚、羞恥和自我否定中並不存在。當我們創造了可以感受到脆弱以及責任的空間時,我們有機會去建立與自己和他人對於這些未被滿足的需求,負責任的行動來自於連接這些需求並採取行動滿足這些需求。
現在花點時間回想一下您上一次經歷四個警報之一的時候。透過日記、和朋友聊天或諮商師一起,請按照以下步驟操作去看見警報感覺再告訴你什麼。
反思練習:去發現自己警報感覺背後的訊息
用中立角度去描述發生了什麼。
點出你告訴自己發生了什麼或著為這事件所加上的詮釋。
連接這警覺感覺背後的感受和需要。
讓自己哀悼那些已經過去或仍未得到滿足的需求。
決定你想採取什麼行動來開始滿足需求。
關於社會情緒學習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社會情緒學習 (SEL) 是教育和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會情緒學習是所有孩童和成年人透過獲取以及應用知識、技能和態度來發展健康的自我認識、情緒的管理和實現個人和集體目標,同時也精進情緒的表達的能力和對他人的同理心,而此更能去建立和健康的、互相扶持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