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自己的感受或他人的情緒到底是什麼意思?這是一個可以學習的技能嗎?在多小的年紀可以開始接觸情緒相關的學習呢?情緒學習是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的核心組成部分,讓孩子具備有效辨識、理解和管理自己情緒的技能。就像學習一個新的語言一樣,在情緒學習的旅程上,我們也可以透過不同的資源、框架、課程或是指南來協助我們更有效地練習。
All in 親子溝通
理解自己的感受或他人的情緒到底是什麼意思?這是一個可以學習的技能嗎?在多小的年紀可以開始接觸情緒相關的學習呢?情緒學習是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的核心組成部分,讓孩子具備有效辨識、理解和管理自己情緒的技能。就像學習一個新的語言一樣,在情緒學習的旅程上,我們也可以透過不同的資源、框架、課程或是指南來協助我們更有效地練習。
在任何關係中,尤其是與親近的人,情緒反應都是難以避免的。面對即時或者圖來的反應性,我們可能有各種方法去應對,有些有效,有些則不益。如果我們能夠信任自己,確實地介入和管理這些反應性,我們就有機會在對話中保持自己當下的選擇,以維持良好有效的溝通。
在我們嘗試去提供支持和幫助的過程中,我們的用詞可能會帶給對方很不一樣的感受。我們的談話中經常出現的這樣一句話是「這是為了你好。」乍看之下,這句話似乎表達了我們的好意,不是嗎?然而,如果沒有足夠的背景或理解,它可能會給人一種居高臨下和輕蔑的印象,破壞我們正在努力建立的同理心聯繫。
在人際關係和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可能經常發現自己處於情緒高漲的情況。這些是我們感覺即將「失去控制」的時刻。但是在談話中失去控制意味著什麼?在我們到達不歸路之前,我們如何識別這些跡象?
當我們擁有豐富的詞彙庫時,我們的溝通能力將更上一層樓,我們的思考也將更加深入。無論是表達喜悅、憤怒、悲傷還是愛,我們都需要詞彙來傳達我們的內心感受。
在試圖提供安慰和表達同理時,我們可能常常會說「沒關係」、「沒事」或「你有這種感覺是正常的」類型的回應。這些口頭安慰能提供慰藉,然而,它可能並不總是有我們預期希望帶給對方的鼓勵或是安慰效果。有時候,這些話可能讓人覺得被忽視或不誠懇。
所謂「同理心猜測」,就是我們嘗試著以問句的方式,透過確認和核對,去理解對方可能有的感受和需求。過程的重點不在於可以精準的說中,而是提供對方可以延續他分享的空間。
語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於溝通有著關鍵的角色。言語的選擇,語氣,和意圖都能顯著地影響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和關係。這篇文章將探討如何提問,以促進正面和建設性的討論。
我們表達感情的方式可以塑造我們與他人的聯結。情緒很澎湃時,除了說「謝謝你」和「愛你唷」等等的話語,我們也可以嘗試省略使用標籤、假設或是讚美,從自己的個人的內心角度去分享心中的感觸。
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非同理心的回應,這些回應往往讓對方感受到壓力和被評斷,而無法真正實現情感的交流。在這篇博客中,我們將探討如何避免在對話中進行調查式或追問細節的非同理心回應,從而達到深層次的心靈交流。
當我們心愛的人、重視的人、知己、家人或是朋友面臨巨大挑戰時,我們可能自然地會想要提供幫助。不過有時候,我們可能不知道如何提供幫助。當問題是實際或物質層面的話,我們可能會因為知道如何提供幫助而感到欣慰。但當問題涉及情感層面,知道如何提供支持或許就不那麼容易了。
在人際交往中,建立有意義的聯繫是很重要的。通過清晰地表達我們內心的世界,我們可以與他人建立深刻的連結。然而,當我們在對話中使用「沒關係」或「不用擔心」等等的詞彙時,我們可能會無意中在彼此中建立起隔閡。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這些短句可能導致人們疏遠,並提供一些富有同理心和有意識的溝通策略。
兒童行為發展是指孩子在生理、心理、社交和情感層面的成長過程。它涵蓋了孩子學會自主、遵守規則、與人互動以及管理情緒的能力。兒童行為發展對孩子成為健康、有責任感和適應社會的成年人具有重要意義。
富有同理心的溝通對於維持健康和充實的關係至關重要。通過積極實踐同理心和理解,我們可以與周圍的人建立更牢固的聯繫,即使在衝突時期也是如此。我們促進富有同理心交流有哪些方式呢?
「同理心感知」和「知性的猜測」是兩種我們可能在傾聽對方時可能會使用的方法,雖然它們看起來相似,但它們在不同的層面上運作,並對溝通過程產生不同的影響。
衝突和摩擦在人際關係中一個自然常見的部分,學習如何有效解決衝突是健康溝通和建立牢固關係的基本技能。在溝通和解決衝突的背景下,我們可以採取兩種不同的方法來找到對雙方都有效的解決方案:“轉變”和“妥協”。
自我批評可能是一個很難改掉的習慣,雖然對我們的行動和行為進行反省和反思很重要,但不斷批評自己會對我們的身心理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如果您目前感到挫敗、擔心、不確定和擔心,自我批評可能會更深層的影響我們的感受。
每個孩子在家庭中都有獨特的經歷,即使兄弟姐妹可能在同一個家庭和同一個父母中長大,但由於孩子獨特的個性、出生順序、父母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內部隨時間的變化等因素,孩子們的經歷可能會大不相同。
Just over a year practicing NVC has already brought so much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in Ben’s relationships with his loved ones. Trust and connection are no longer just abstract ideas in his family, but something that they actively work to cultivate and main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