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口中「我可以...嗎?」隱藏的訊息

孩子口中「我可以...嗎?」隱藏的訊息

常常聽到孩子問她或他父母的最常見問題之一是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我可以……嗎?” 這個問題是如此普遍和如此熟悉,以至於它成了一個我們溝通的常態一直到長大後依然是常常使用的句型,並且經常以同樣的方式相互交談。這個的句型使用在我們與處於權威地位的人交談時特別容易使用。

話語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話語。

孩子真的可以做出選擇嗎?

為什麼孩子會問大人這個問題?其背後很可能是成年人告訴孩子“你不能這樣做”。一旦孩子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的權力掌握在成人手上時,在因果關係或是邏輯上,孩子就會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向大人徵求許可。不過,我們大人是基於什麼樣的立場去為孩子做這些決定呢?而我們大人說“你不能這樣做”是什麼意思哪?

父母對孩子說“你不能這樣做”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是一個很不容易理解的互動,舉幾個例子:

“你不能碰這個插頭。”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可能要表達的是「我很害怕如果你觸摸這個插頭可能會發生什麼意外,特別是如果你稍後在我不在身邊的時候這樣做更讓我擔心,因此我想要特別讓你深刻的記住,這樣你就不會試圖去觸碰這個插頭。我知道你完全有能力做到這一點,但是我不相信你會知道如何為自己評估風險,所以我告訴你你不能這樣做。」

“你不行看電視。” 

這同於上方的例子,在孩子的視角以及能力中並不容易理解。如果孩子大到可以移動和按下按鈕,那麼孩子完全可以打開電視觀看。只有因為在討論的兩個人之間關係的性質才會阻止孩子去嘗試。大人說的像他們有能力阻止孩子看電視,而不是說隱含的內容 「我不希望你看電視。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如果你在我告訴你我不希望你這樣做之後依然決定看電視,我已經準備好給你處罰。」、「我不希望你看電視,因為我很擔心你電視看很多的時候會忘記吃飯,等等晚上的時候會太累太晚睡,我擔心我自己的睡眠也會受到影響」或著是「我不想你看這麼多的電視因為我也想要看我想看的節目」。

“你不可以吃糖果。”

看見大人想要吃零食和點心時都可以自己選擇去吃,而我想要吃糖為什麼就不能吃糖果呢?大人在這邊的描述依然是建設在自己認為自己有能力去制止孩子吃糖果,而不是表達內心所想的內容「我不希望你吃這麼多糖果,吃完這麼多糖果等等會血糖太高會太亢奮,我不相信你能去克制或是選擇自己要吃多少的量,我也沒有把握你能真的像你說的一樣做到,所以我認為必要的時候我會把糖果沒收」。

以上面的電視例子,假設孩子還是打開了電視,那父母真的會怎麼做呢?假設父母告訴孩子“接下來的兩天因為你開了電視所以你被禁足了”。那麼如果孩子還是去朋友家找朋友玩的話,家長會怎麼做呢?假設孩子完全不擔心大人可能會做的一切,這種情況醞釀成為身體暴力之前還能持續多久呢?

基於上面提到的互動,孩子因此學會說“我現在可以出去嗎?”而不是說 “我現在想出去,你對於這個決定有什麼看法嗎?” 前者句子顯示出了權力差異,後者則是建立在兩者之間基本人類平等的假設之上。“我可以...嗎?”這種語言不斷強化著孩子是尚未有足夠能力或自主力去為自己判斷。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大多數成年人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和愛,相信他們的工作和職責是為孩子決定他們能做什麼和不做什麼。

這種說話和關聯的方式是深深地植根於任何權力差異的基礎上,語言和權力是交織的。當父母說“你不能買這個玩具”時,會同時發生兩件事:一是對權力差異的肯定,也就是父母決定孩子就服從。另一個是父母也沒有任何的責任,暗示這不是父母的決定,更像是生活中的事實。

如果我們改變語言模式,我們就會建立一種不同的關係。想像一下,孩子今天想著要玩具的時候走近父母說“我想買這個玩具。你可以買給我嗎?” 而不是習慣性的“我可以買這個玩具嗎?”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種說話方式邀請父母以不同的方式建立聯繫,因為父母現在要談論父母的選擇,而不是孩子的選擇。當每個人談論自己的選擇時,他們之間的權力性質必然會發生變化。這是對話的深層條件。

在和自己孩子溝通的時候,如果在不使用「不可以」、「不行」和「不能」的情形下,你會怎麼和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呢?

關於社會情緒學習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社會情緒學習 (SEL) 是教育和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會情緒學習是所有孩童和成年人透過獲取以及應用知識、技能和態度來發展健康的自我認識、情緒的管理和實現個人和集體目標,同時也精進情緒的表達的能力和對他人的同理心,而此更能去建立和健康的、互相扶持的人際關係。

閱讀更多

不是每個情況對方都想聽?重視你的需求被聽到

不是每個情況對方都想聽?重視你的需求被聽到

打斷負面循環並建立聯繫 感受到被傾聽不再是件困難事

打斷負面循環並建立聯繫 感受到被傾聽不再是件困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