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的關係從自我接納開始

與孩子的關係從自我接納開始

“我愛我的孩子,但有時他們讓我抓狂!”

這是個你有聽過的句子或是曾經自己講過類似的話嗎?不論如何,我們都希望以平靜和慈祥的態度對待我們的孩子,但我們並不總是能夠體驗到平靜和慈祥。

許多父母在發現自己的行為達不到期望時會不免會有像是「我是一個糟糕的父母」和「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好」的自我評價,有時候也會以稍微貶低自己的句型「如果你看到我在家和孩子們相處的樣子,你就不會對我這麼有同情心了……」等等,這些只是幾個常常從父母那裡聽到許多陳述中的幾個例子。

這些家長們去判斷自己的傾向讓支持與關注家長們去母通過自我聯繫來實現自我接納變得重要。沒有自我接納,任何成長和蛻變的嘗試都容易成為自我判斷的途徑。 那麼我們如何培養自我同情、自我接納甚至給予自己的關愛呢?第一步可以從自我同理心的基本練習開始——向內檢查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對大多數人來說,自我同理心是一種新習慣和新的行動,一種與我們習慣的自我判斷和自我要求截然不同的接近自己的方式。自我同理心可以從基本面開始,去對我們的感受和需求感到好奇,採取包容溫柔地詢問我們的內心體驗「我有什麼感覺?我需要什麼?」

在自我同理的練習過程中,對外在人事物的判斷或著是對自己的判斷可以作為讓我們更深入瞭解內在世界的契機,這些契機可以作為我們在進入自我認識的道路時可以抓住的線索。

另一種去更深入了解自己的途徑是敞開心扉去接受我們身體所擁有的線索——例如感覺、動作、體態、聲音——讓自己充分體驗並感受我們的身體和情感的體驗。然後透過自我連結的過程來參與和加深我們與我們的需求的關係,接而從被動的反應狀態轉變為能去在當下存在滿足我們的需求,即使在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也能平靜地生活。通過反復連結我們與自己經歷的所有經驗,我們開始對自己產生同情、接受和包容。我們加深了歡迎和接納我們自己所有包括身體、情感、心理和精神層面的能力。

讀到文章這邊,你可能會問:「我什麼時候能找到時間這樣做?我沒有時間給自己想得到的自己呵護!」當今世界上許多父母所面臨的現實:在如此多的任務和項目和需要關注的問題之間徘徊,有時甚至無法為我們的家庭提供基本的支持、無法互關注到我們自己的需求甚至無法去注意到自己的心境健康。雖然為自我連接留出安靜的時間可能是理想的,但是在這種時間無幾的情境下,我們可以專注把自我連結的練習融入許多不必花費太多心思的過程。

我們可以在開車、刷牙、做飯、打掃衛生或做任何不需過度思考的過程中去嘗試自我連接的練習。或著試著將手錶或手機設置為每小時發出一次嗶聲。當它發出嗶嗶聲時,深呼吸並問自己:我現在注意到最顯著的思緒是什麼?現在的自己是什麼樣的心境?此刻我的心情如何?什麼需求在打動我?花 1-2 分鐘讓你的內心的聲音浮現,如果可以的話,給自己更多的時間,但即使只有一分鐘也能在與自己建立連結有所效果。

任何或所有這些問題都可以為你打開一扇通往你內心的門。通過養成自我連結的習慣,我們可能會驚訝地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與自己的關係可以成為自己的避風港。從這個自我聯繫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提高我們渴望給予孩子的平靜和慈祥的能力。

文章內容靈感來自於Inbal Kashtan

關於社會情緒學習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社會情緒學習 (SEL) 是教育和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會情緒學習是所有孩童和成年人透過獲取以及應用知識、技能和態度來發展健康的自我認識、情緒的管理和實現個人和集體目標,同時也精進情緒的表達的能力和對他人的同理心,而此更能去建立和健康的、互相扶持的人際關係。

閱讀更多

自我同理以及與情緒共舞的過程

自我同理以及與情緒共舞的過程

透過「錨點」來給予自己的自我同理

透過「錨點」來給予自己的自我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