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在對話中追問細節或是像調查般的詢問
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非同理心的回應,這些回應往往讓對方感受到壓力和被評斷,而無法真正實現情感的交流。在這篇博客中,我們將探討如何避免在對話中進行調查式或追問細節的非同理心回應,從而達到深層次的心靈交流。
調查式或追問細節回應的特點
問句專注於事件本身或細節:這種回應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事件的發生、原因和結果上,而忽略了對方的情感和感受。
滿足聆聽者自己的需求:這種回應通常出於聆聽者對訊息清晰度的渴望。此類型的句子可能在滿足分享者同理心需求之後使用。
增加對方壓力:這種回應可能無意中讓對方感受到壓力或被評斷,而不是被聽到和理解。
如何避免調查式或追問細節的問句
把注意力放在分享者的內心世界:將注意力從事件本身轉移到對方的情感上,專注於理解和確認他們的感受。
給予分享者自主性的問句:避免提出封閉性問題或是質問性質的問句,例如「你做了什麼事?」、「你覺得這樣對嗎?」或「你們在吵什麼?」。改為提出開放性問題,讓對方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表達關懷和支持:透過表達關懷和支持,讓對方感受到你在傾聽和理解他們,而非評斷他們的行為或情況。
實踐同理心回應的例子
例子 1:
孩子:「今天在學校的時候,老師約談我。」
調查般的回應:「你做了什麼事?老師幹嘛要約談你?」
同理心回應:「聽起來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些事情。你願意和我分享你的感受或是發生了什麼事嗎?」
例子 2:
朋友:「和夥伴談過之後,我感覺很沮喪。」
調查般的回應:「是什麼讓你有這種感覺?」
同理心回應:「我看得出來和你夥伴的對話影響了你。你想多談談嗎?」
例子 3:
朋友:「我和我的弟弟吵架了。」
追問細節般的回應:「你們在吵什麼呢?」
同理心回應:「噢,跟弟弟起衝突了。現在的你想到那次爭吵的感覺如何呢?」
在對話中避免調查式或追問細節的回應,有助於建立更深層次的心靈交流。透過專注於理解和確認對方的情感,而不是追求事件的細節,我們可以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被傾聽,並在彼此之間建立深厚的信任和連結。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實踐,與他人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將變得更加容易。
關於社會情緒學習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社會情緒學習 (SEL) 是教育和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會情緒學習是所有孩童和成年人透過獲取以及應用知識、技能和態度來發展健康的自我認識、情緒的管理和實現個人和集體目標,同時也精進情緒的表達的能力和對他人的同理心,而此更能去建立和健康的、互相扶持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