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對方感受到被聽見的「同理」的回應

讓對方感受到被聽見的「同理」的回應

當你關心的人告訴你他們正在經歷一些困難時,你會如何回應?下方的這些回答不知道是否聽起來很熟悉?

“嘿,沒關係的,開心點。”

“這個是小事情,沒關係別在意。”

“這個只是偶發事件,你會沒事的。”

“不管怎樣,他對你沒那麼好,繼續向前看吧。”

有時,儘管我們盡最大努力去關心對方和提供安慰的話,但我們所說的反而會使人感覺更糟,最後對方感到低落、流下眼淚、覺得沮喪而肩膀下垂。我們問自己,“我說錯了……什麼了嗎?” 或許事情真的不太好,而且也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也許這不是關於事情的大或是小,而是對方對自我價值的沉重打擊。也許即便是個偶發事件,這中間的影響也在對方心中非常的巨大。

為了讓他人感到被傾聽並減少孤獨感,我們可以選擇能夠驗證跟創造一個空間給他們正在經歷的事情的詞語,而不是掩飾他們的感受。這個時候,了解同情同理反應之間的區別會有所幫助。

同情和同理心的區別

牛津英語詞典將同情定義為「對他人不幸的憐憫和悲傷」,而同理心定義為「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Brené Brown 在《脆弱的力量》(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也提到同理心能促進聯繫,而同情心推動了彼此之間的脫節,同理心意味著與他人感受並從他們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不像同情往往那樣以“往好處看”的方式去面對為問題。

同理心:和某人一起看見他的感受,意味著與他人感受並從他們的角度看待問題。

同情心:為某人感到難過,以“往好處看”的方式去面對為問題。

 
 

我們可以避免的六種“同情”回應

如果我們的目的是要和對方建立連結以及提供傾聽,以下是當有人與您分享困難時可以避免說的話。

1. 轉話題

“那...糟透了。哦對了,你昨晚看比賽了嗎?”

當有人分享痛苦的事情時,很自然也有機會會感到不舒服並想改變話題。但這種反應實際上會讓對方感到受傷,並認為你並不在乎。

2. 透過比較來緩和強度

“至少你得到了51分。我聽說有人拿到了20分。相比之下,你做得很好!”

也許我們的直覺是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尋找一線希望,或者將您朋友的情況與處於更糟糕情況的人的情況進行比較。然而,通過類似以「至少」和「往好處想」開頭的陳述或與其他人的情況進行比較時,這些話語實際上可以讓你想要安慰的人覺得他們沒有權利感受他們現在的心情。

3. 摒棄對方的想法

“你想多了。”

當其他人分享您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時,您可能會自動認為他們正在考慮不值得他們花時間的事情,並試圖給他們一些觀點。即便是出於善意,這樣的回應最終可能聽起來像是不屑一顧,就好像你不在乎對方正在經歷什麼。

4. 引導性的提問

“你沒事吧?我的意思是,已經一個月了……你現在感覺好些了嗎?”

像是這個例子,這個問句可能參與了自己的經驗或是因為希望這個人正在經歷的事情已結束。儘管這些問題聽起來無傷大雅,但這些問句可能讓對方覺得此時此刻應該沒事了,因為“足夠”的時間已經過去了……然而這可能不是真的。

5. 提供(尚未被請求的)建議

“如果是我的話,⋯⋯”

在遇見對方遇見困難時,我們可能很積極的主動的提供建議,尤其是當您覺得有一個實用的解決方案可以解決您朋友的問題時。但有時人們只是想有個人聽見自己的心情,或者他們還沒有準備好採取行動。避免對他人應該做什麼或不應該做什麼做出判斷和提供建議——將他們(而不是你自己)作為標準。

6. 提供軼事做參考

“我的意思是,她沒有通過測驗……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也不會通過。所以別擔心,你會沒事的。”

在安慰他人時,講述帶有負面結果的故事並沒有多大幫助。儘管您建議“不要擔心”,但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也無法成功。

我們可以嘗試的五種富有同理心的回應

Brené Brown 提到,很少有回應能讓事情變得更好;讓事情變得更好的是我們彼此之間創建的聯繫。為了建立這種聯繫,行動往往勝於雄辯,像是一個擁抱,一頓共享的飯菜。同時,體貼的話語也會有幫助,這裡有一些我們可以回應對方的支持性話語。

1. 感謝對方鼓起勇氣與自己分享

“謝謝你信任我,把你遇見的事情和感受與我說,它對我意義重大。”

承認他們在脆弱時的勇氣,分享您對他們選擇向您傾訴的感激之情,並讓他們知道您將完全信任他們分享的內容。

2. 釐清對方所描述的

“剛剛聽到的經歷中,你有___的感覺。是嗎?”

在對話過程中,通過提出關注他們感受的問句來表明你在傾聽。做一個對於對方分享的故事感興趣的探索者而不是做一個評斷對錯的考官。通過重申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的原因,我們可以確保我們對於對方分享的內容有著正確的理解,並讓他們知道他們的經歷被聽到了。

3. 呼應對方的核心價值

“這聽起來是一個困難的(以對方所用過的形容詞為主)局面,你在處理事情上表現出了很大的勇氣和毅力。”

透過分享自己看到對方性格中的優點,我們可以呼應他們理解他們有能力克服他們正在經歷的事情。這樣的句子有時候也可以伴隨著去推測對方的心情,像是“你聽起來有點沮喪,在你分享的經歷裡,我看見了你在處理事情上表現出了很大的勇氣和毅力。”

4. 表達你的關心

“我在這邊與你同在。你覺得我能做些什麼呢?”

“你認為現在什麼對你最有幫助呢?”

向他們保證你會在那里為他們提供幫助,並且你想提供幫助——然後保持承諾在你說你願意的時候出現。通過詢問他們希望您做什麼來幫助他們找到解決方案與您提供建議不同。記住以他們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去與對方互動。

5. 關注對方

“今天感覺怎麼樣呢?”

在分享的幾天後可以和對方保持聯繫,透過開方式的問句去關注對方的狀態讓對方持續有空間可以去分享。

我們都可以對周圍其他人的感受保持好奇和關注——當朋友告訴你一些困難的事情時,選擇善解人意的回應,以表明你真的在乎,並且願意傾聽。

關於社會情緒學習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社會和情緒學習 (SEL) 是教育和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會和情緒學習是所有孩童和成年人透過獲取以及應用知識、技能和態度來發展健康的自我認識、情緒的管理和實現個人和集體目標,同時也精進情緒的表達的能力和對他人的同理心,而此更能去建立和健康的、互相扶持的人際關係。

閱讀更多

你說的「是」是真心的「是」嗎?打破身心分離的「是」

你說的「是」是真心的「是」嗎?打破身心分離的「是」

如何提出有效的需求?區分「請求」與「要求」

如何提出有效的需求?區分「請求」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