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同理心去傾聽孩子的聲音

帶著同理心去傾聽孩子的聲音

看見摔了書包的孩子、沈默的關上房門的孩子或是皺著眉頭抿著嘴一語不說的孩子,您會怎麼回應呢?身為家長的我們,有著想要協助孩子成長、支持孩子探索以及提供關懷與安全的需求,當面對孩子的行為反應或是聽到孩子分享故事和心情時,我們可以透過同理心傾聽去與孩子產生更緊密的連結。

同理心傾聽,是一個不抱持著目標、不帶著想要去給予建議或是嘗試去改變對方,是當下與對方同在(臨在)的一個聆聽。這同時也包含和你正在傾聽的孩子產生連結,明白他們在說什麼,以及他們所說的話的背後可能有哪些需要。 

如果我們能在與孩子對話的當下,能夠陳述對孩子感受和需要的理解,我們可以帶給對方一種被認真傾聽的感覺。陳述的方式可以是口頭說出我們對孩子所描述的理解,有時也許進一步的猜測他們的需要(需求)。另外一種方式是給予孩子非言語的支持,說明自己對他們所說的話的理解和投入,我們也可以通過提問來確認自己對孩子分享的了解, 以表達說明自己的關注和理解。 這個步驟通常能夠幫助孩子重新建立起同自己和家長的連結。也幫助孩子自己理解他們此刻需要什麼,什麼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以及為什麼他們會談論到這些。 在《非暴力溝通》書中提到的練習中,與他人同理的過程在此分解成四個要素。 

存在於當下 (臨在):將注意力集中在說話者身上,而不是思考對方說的話、要如何回應, 然後練習身處當下。 即英文的說法「Listen to Undestand」而不是「Listen to Response」

安靜的去同理:在對話中,透過聽到的內容去猜測說話內容的意思,其中包括孩子提到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個過程是安靜地猜測說話者身上發生了什麼,去揣摩在這個故事或是事件中什麼對孩子來說是重要的。 

重述和校對去確定理解:透過將你聽到的內容,將內容重複或重點式去確認自己對孩子的分享是不是真的與他表達的相近。我們可以透過這復送或是確認去讓孩子知道我們想要支援他們, 讓他們知道他們被聽到了。有時理解也不需要語言,我們可以透過肢體語言和面部的表情來傳遞「我聽到你在講的故事了」「我意會了」。 

需要:雖然有時候孩子可能沒有直接表達出來或是不知道怎麼描述,但是我們可以猜測一下孩子可能需要的是什麼。當不是很明確時,可能要猜猜看孩子有什麼樣的需要呢?比如說,孩子回家後看見了桌上的作業跟你描述了今天學校的考試,我們的猜測可能是「孩子感到氣餒,是因為孩子希望能有更多的自信以及知識」,並把這些需求去跟身體感應或感受做連結。一旦和孩子一起釐清了孩子的需要,這個鼓勵孩子花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孩子自己的需要就是表達支援和協助的方式了。最後,我們可能去詢問孩子是不是他們對自己或別人,是不是有任何的請求。 

關於社會情緒學習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社會和情緒學習 (SEL) 是教育和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會和情緒學習是所有孩童和成年人透過獲取以及應用知識、技能和態度來發展健康的自我認識、情緒的管理和實現個人和集體目標,同時也精進情緒的表達的能力和對他人的同理心,而此更能去建立和健康的、互相扶持的人際關係。

閱讀更多

如何區分「觀察」和「評論」

如何區分「觀察」和「評論」

普遍來看,西方教育與台灣教育各自的強項

普遍來看,西方教育與台灣教育各自的強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