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出有效的需求?區分「請求」與「要求」

如何提出有效的需求?區分「請求」與「要求」

當我們在與別人的互動中,我們學著去理解和表達我們的感受和需求,我們接著慢慢的開始去了解如何滿足我們的需求,但是我們要如何學習提出明確和提出的需求呢?仔細回想自己的生活其境,我們其實幾乎一整天可能都在依賴著周圍的人幫我們完成大小事,從晚餐時拿一張紙巾到在辦公室幫忙。但是即使我們認為我們是清楚的情況下,很多時候我們使用的語言是模糊的或籠統的。同樣,我們經常要求別人不要做某事,而沒有真正透露我們想要什麼。本文章將探討我們將如何通過詢問某人現在的意願來請求那些將豐富我們生活的事情,同時我們也將學習去區分「請求」與「要求」。

大範圍地去描述「要求」

在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書中,「請求」有三個重要的元素:

  • 請求是明確的、積極的且具體的,並且避免要求某人“不要”做某事。

  • 請求是可以在目前就能完成的。

  • 請求不是「要求」;對方可以說“不”而不必擔心受到報復或是指責。

使用“正面行動”的語言

表達我們的感受和需求的關鍵之一是用清晰而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因此,在提出請求時,重要的是要了解和表達我們想要什麼而不是我們不想要什麼。“正面行動”的語言的意思是以肯定句的方是去請求我們希望對方做的事情,而不是我們不希望他們做的事情,否定的請求可能會混淆我們所要求的內容。明確我們的請求將反過來幫助我們走上一條滿足我們需求的道路,並以開放、同理心和誠實的態度與他人建立聯繫。為了提出這些清晰而現實的要求,我們必須了解自己,包括我們的感受和需求,這樣我們才能清楚、有意識地表達這些需求是如何得到滿足的。

消極的請求在另外一面可能會引起抵抗,這意味著請求是你想要什麼,而不是你不想要什麼。舉一個例子,與其說“我不希望你花這麼多時間在工作上”,我們可以表達“我希望你多花點時間在家陪我”去正面且具體的讓對方知道什麼樣的正面行動能去滿足自己心中的需求。想想上次有人告訴你“停止這樣做”的時候,你有什麼感受呢?

提出目前可行的具體請求

除了使用“正面行動”的語言外,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書中提到請求要避免模糊、抽像或模棱兩可的措辭,並採取對方目前就能採取的具體行動的形式。非具體的請求會妨礙理解和溝通,有時非具體的請求被用來掩蓋人際之間的遊戲(比如告訴人們我們希望他們的感受或行為方式)。通過讓自己制定可行的請求,我們也被迫意識到我們想要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我們越清楚我們需要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就越有可能滿足我們的需求。

對方不必擔心受到報復或是指責

即使當我們提出請求時我們希望我們的聽眾遵從,如果遵從是我們提出該請求的唯一目標,那麼我們所說的很可能會被視為“要求”。馬歇爾.盧森堡提到當人們聽到要求時,他們可能會出於恐懼、內疚或羞恥而做出回應,而不是發自內心的給予。那麼我們怎麼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提出要求,什麼時候提出要求呢?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自己對當對方的回答是“不”的時候的反應,如果我們願意去聽到對方的“不”是對方一種感受和需求的表達,然後願意同理和關懷他們,我們就更有可能實現開放和聯繫的目標。

總結了這文章關於「請求」和「要求」的區別,我們在和孩子互動的時候多以請求還是要求為主呢?在跟對人際互動慢慢建立心智模型的孩子們,什麼樣的互動能帶給他們最符合您想像的互動關係呢?如果在接下來的對話中把類似「不要」「不準」「不行」或著「不可以」的詞彙暫時的捨去時,我們可以換成什麼樣的方式跟自己的孩子表達呢?


關於社會情緒學習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社會和情緒學習 (SEL) 是教育和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會和情緒學習是所有孩童和成年人透過獲取以及應用知識、技能和態度來發展健康的自我認識、情緒的管理和實現個人和集體目標,同時也精進情緒的表達的能力和對他人的同理心,而此更能去建立和健康的、互相扶持的人際關係。

閱讀更多

讓對方感受到被聽見的「同理」的回應

讓對方感受到被聽見的「同理」的回應

給予自己的關懷與包容來面對情緒的波折

給予自己的關懷與包容來面對情緒的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