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是」是真心的「是」嗎?打破身心分離的「是」

你說的「是」是真心的「是」嗎?打破身心分離的「是」

你是不是能想到類似的場景:有人要求你做某事,你當下在即使知道這不是你想做的事時也同意了對方的請求。也許是在工作上——即使在忙的焦頭爛耳的時候,你也接受了額外的責任。或者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其實自己感到勞累、休息不足,或者忙著照顧自己孩子的情況下,同意下週末幫助一個朋友。

一旦你對這個新的責任說了「是」或是「好」,心裡好像有個能量開始慢慢醞釀,你開始考慮這會讓你失望的所有方式,想到上次幫助這個人的時候似乎沒有得到自己想像的感謝,也許你失眠了,賠了錢,傷了精神或著因此和家人發生了爭執。然後慢慢的,你嘗試著去找藉口,希望現在退出還為時不晚,但你也不想食言。無論哪種方式,你都會開始感到怨恨、被利用、惱火或著不被賞識等等的情緒。無論是個人的還是工作上的,你與這個人的關係都會受到影響。你不再對對方有好感了。

我們能怎麼知道自己準備要說的「是」的背後其實是「不是」呢?一個真正的「是」是一個符合你的價值觀和最大利益的「是」,是一個簡單且不會讓自己懷疑同時能符合你身心地感受得到的「是」。

當你想說「不」時但說「是」的可能原因:

我們在尋求認可

我們中的許多人說「是」是因為我們自己創造了一個迫使我們說“是”的場景。如果我們尋求外界的認可以讓自我的感覺良好,那麼當有人要求我做某事時,我們就可能基於覺得有義務而說「是」以保持對方的好感。

這是一種微妙的動態,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不相信我們會因為想要被喜歡而如此受控制。然而事實是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把自己的價值放在了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上。

想要被喜歡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當我們讓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別人對我的看法時,我們就可能忽視或是壓抑自己的聲音跟需求,創造了一個不允許我們能照顧到自己的情況。

我們把自己定調為”言而有信”的人

當我們把自己賦予了類似「我是一個言而有信的人」的標籤時,這意味著我們即便在對某事進行了更多思考後也不允許改變主意。對於一個稍早做出的決定,覺得自己不該再向對方去討論細節或是提出一個變更方案,因為在這樣的來回之中,擔心自己會是一個不能被依靠或是不可靠的人。

對於自己的需求不是很清楚

許多時候在沒有特別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時或著是去反思時,我們可能不一定能明確的描述自己內心中真正在追求的事物或是需求。在別人請我們幫忙的時候,因為相對下好像方向比較明確,也有可能因為不知道自己在尋求的是什麼,我們對從周圍傾來的請求說了「是」

對於自己的優先順序不清處

生活中除了自己的事情之外,也可能有關於家人、朋友或著工作的事情,通過確定優先事項的順序,我們可以問自己:“這與我目前或是今天的重要事項有直接相關嗎?” 如果不是,那我們可以在說是之前先考慮是否有多餘的時間。例如——我很重視我的朋友,朋友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並且是我生活中的重要的一部份,但他們的優先順序與我的孩子不同。所以當遇到一個請求時,我們可以考慮答應的影響。

擔心被拋棄

我們可能害怕如果說不,我們會失去與這個人的關係。我不想被“拒絕”或“被遺棄”。

那麼我們如何打破這個習慣呢?

第一步:去意識自己的內在反應

當我們發現心中好像有股能量慢慢開始醞釀,這些能量可能像是怨恨、煩躁、惱火、沮喪、備感壓力等等的,請注意。當我們注意到這一點時,可以保持著一個中立得立場去看見這個反應,沒有必要去數落自己或是去趕走這些情緒。

通過意識到當下的身理反應,我們更能去連結自己對於一個決定後產生的影響,在不否認自己的行為下,我們確切地去觀察我們所做的決定以及我們對於決定的感受。

第二步:“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一旦我們意識到我們的行為,我們就可以開始去審視它。舉個例子:一位朋友的爸媽請我吃飯,並問我是否可以去她們喜歡的麻辣鍋火鍋餐廳,即便知道自己不太吃辣,我聽到自己說,“當然,聽起來很棒”。在餐後朋友家長問到說晚餐如何時,我臉上露出笑容說著口味很棒,試圖掩飾我的不適。

這個時候就可以問自己,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答案很明確。因為覺得是朋友家長請客而且是長輩的好意,我寧願讓自己經歷幾個小時的不適,也不願告訴朋友的家長說自己沒有很期待吃麻辣火鍋。當我回顧這段經歷時,我意識到在那段經歷中唯一受苦的人就是我。我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置於我不想陷入的境地,而不是誠實。在意識到我們的行為並弄清楚我們為什麼這樣做之後,我們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第三步:誠實的表達

慢慢越來越能把意識帶到當下去觀察自己的反應時,我們就更有機會去誠實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在還不是很確定是否該不該接受對方的請求時,說“我還不確定,我可以稍後再回覆你嗎?”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這讓我們有時間思考問題,因此不會感到被迫做出決定。

問自己你想要什麼,而不是別人想從你身上得到什麼。

如果你不想做被要求做的事,沒關係。你可以對它充滿愛心和善意,但要保持堅定。

歸根結底,我們都希望被最親近的人所愛和接受。但重要的是要知道,愛一個人並不意味著竭盡全力取悅他們。通過轉移注意力並首先開始愛自己,我們更能有機會步入真實的自我,並在平等的基礎上開展我們的人際關係。

站在你自己的基準點上,做你想成為的人,而不是別人期望你成為的人。

關於社會情緒學習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社會和情緒學習 (SEL) 是教育和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會和情緒學習是所有孩童和成年人透過獲取以及應用知識、技能和態度來發展健康的自我認識、情緒的管理和實現個人和集體目標,同時也精進情緒的表達的能力和對他人的同理心,而此更能去建立和健康的、互相扶持的人際關係。

閱讀更多

3個策略去消除對話中的失控情緒

3個策略去消除對話中的失控情緒

讓對方感受到被聽見的「同理」的回應

讓對方感受到被聽見的「同理」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