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in 親子溝通

對話越來越緊張 對漸進緊繃的爭論的緊急干預

一旦爭論的漩渦開始,我們在對話中就很難找到恢復聯繫的方式。在那當下,或許會感到憤怒、害怕、挫折、沮喪和生氣,同時也希望對方能理解、尊重和體諒的自己。慣性的狀態就像一輛剎車失靈正在下坡失控的卡車,對話中慢慢的只剩下防禦、關閉、辯解、攻擊或責備。閱讀關於一些緊急干預措施來幫助減緩漸漸失控的張力並讓我們恢復與對方聯繫。

非暴力溝通帶來的成長和轉變

僅僅一年多的實踐非暴力溝通就已經給斑斑與親人的關係帶來許多的成長和轉變。信任和聯繫不再只是他們家庭中的抽象概念,而是他們積極努力培養和維護的東西。這篇文章分享了斑斑在他的非暴力溝通之旅中的一些思考,以及他如何繼續成長並以新的方式與自己和他人聯繫。

孩子不聽我的話!該不該使用力量和權威去教訓?

當孩子的要求與自己意願相違背,或是行為在我們眼中過為任性時,強行的喝止、直接把孩子抱起來、和抓住孩子等等的互動可能是我們去中斷或是停止一個我們不希望看見行為的選擇。父母是否應該避免所有使用力量和權威的行為,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力量和權威可能是合適的?當一個意志堅強或任性的孩子與父母的意志抗爭時,使用力量和權威是否明智?面對挑釁的反對,父母有什麼替代力量和權威的方法?

在關係中,獨立和緊密聯繫的平衡是什麼?

在關係中,區分差異(Differentiation)和緊密關係(Bonding)是健康關係的兩個重要方面。區分差異是指保持獨立的自我意識,獨立思考和行動,同時仍與他人保持聯繫的能力。另一方面,緊密關係是指個體之間的情感聯繫和依戀。平衡關係的這兩個方面可能具有挑戰性,但這對雙方的健康和福祉都很重要。

孩子口中「我可以...嗎?」隱藏的訊息

為什麼孩子會尋求大人的同意?其背後很可能是成年人告訴孩子“你不能這樣做”。一旦孩子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的權力掌握在成人手上時,在因果關係或是邏輯上,孩子就會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向大人徵求許可。不過,我們大人是基於什麼樣的立場去為孩子做這些決定呢?而我們大人說“你不能這樣做”是什麼意思哪?

給孩子限制或是規範的後面隱藏了些什麼?

隨著我們與自己的需求的聯繫越來越緊密,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對孩子的關心、考慮和同情的需求與我們對自我照顧、自主和考慮自己的需求一樣重要。這種內部平衡讓我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我們的需求和意圖,讓我們更靈活地認識、理解和關注孩子的需求,而不會產生怨恨、憤怒或羞恥感。

強迫以及協作 Power-Over 和 Power-With

在家庭關係中去分享權力意味著什麼呢?我們社會中通常有兩種主要的養育方式:專制(或強制)和寬容。專制威權式的親子互動可能側重於父母對孩子的權威,其中父母的需求(包括他們為孩子做出貢獻的需求)優先於孩子的需求(包括自主權、自理、探索等)。那權力又是什麼呢?

「限制型思維」阻礙了我們表達請求的能力

提出請求時一個常見障礙是我們給自己的限制型思維,限制型思維通可能從過去的經驗中衍生或是朔造出來的,通常是在試圖保護自己或是去合理化一個當時無法完全意會的經驗。當限制型思維通出現時,我們可能會不敢開口去表達自己的請求,我們可能會收回自己想要去溝通的念頭,我們甚至有機會去提出一個不真誠的請求。

解決心中矛盾的五個步驟 達成心中的一致的選擇

有時我們自己的行為會導致我們自己或是和他人的需求未得到滿足,像是選擇在不願意的情況下答應別人的請求,或是決定做了一個與自己信念衝突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與自己交流或是內心的互動往往是相當殘酷的。我們可以透過識別我們內心的兩種聲音的同理心對話來促進自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