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自我接納,任何成長和蛻變的嘗試都容易成為自我判斷的途徑。 那麼我們如何培養自我同情、自我接納甚至給予自己的關愛呢?第一步可以從自我同理心的基本練習開始——向內檢查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沒有自我接納,任何成長和蛻變的嘗試都容易成為自我判斷的途徑。 那麼我們如何培養自我同情、自我接納甚至給予自己的關愛呢?第一步可以從自我同理心的基本練習開始——向內檢查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自我同理心是在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與他人建立和諧和有意識的關係,我還需要與自己建立和諧和有意識的關係。自我同理心讓我們從內部衝突、批評和懷疑中解脫出來,我們可以學會用同情和接納來迎接自己經歷的每一個瞬間,這讓我們能夠在不同的情況下獲得明智的洞察力和有效的行動。
我們的善意或是心境不被人看到是很痛苦的。在交流之間,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像在薄冰上行走,不確定自己的言行會如何被接受。或者,也許發現自己對他們變得更加挑剔和不耐煩,在這種情況下,指責變成了自我實現的預言。我們可以怎麼打破為自己辯護的循環去堅定地站在我們善意的真理上呢?
如果您有興趣改善人際關係、培養親子關係、提升職業生涯或提高改變生活的能力,那麼溝通是一個強大的槓桿。本文提到五個核心實踐來改善我們的溝通。這些既是基礎也是相對進階的實踐,不同之處在於我們的注意力和意識的投注以及我們對於精進溝通的渴望。
隨著我們與自己的需求的聯繫越來越緊密,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對孩子的關心、考慮和同情的需求與我們對自我照顧、自主和考慮自己的需求一樣重要。這種內部平衡讓我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我們的需求和意圖,讓我們更靈活地認識、理解和關注孩子的需求,而不會產生怨恨、憤怒或羞恥感。
在家庭關係中去分享權力意味著什麼呢?我們社會中通常有兩種主要的養育方式:專制(或強制)和寬容。專制威權式的親子互動可能側重於父母對孩子的權威,其中父母的需求(包括他們為孩子做出貢獻的需求)優先於孩子的需求(包括自主權、自理、探索等)。那權力又是什麼呢?
去建立一個附有情緒安全感的空間不必與誠實和真實的表達相衝突,假如你必須通過貶低自己或是忽略你的需要來照顧或呼應別人,讓我們情感上受到牽累,這樣的互動叫做牽就,也是一種悲劇性去與人建立連結的策略。
讓我們從富有同情心對話中的邊界定義開始,訂定為了能豐富生命的界線意味著清楚知道什麼真正豐富生活或滿足需求,並有意識地決定你將如何與他人相處或在特定情況下如何表現。這需要在面對即將到來的接觸和表達——身體、語言、心理、情感或精力充沛時,清楚什麼能滿足需求,什麼不能滿足需求。換句話說,訂定能豐富生命的界線包含了你做出的關於如何與他人相處的所有決定。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許多我們認為是表達感受的詞,實際上是「想法」。將我們的感受與這些虛假的感受區分開來,有助於我們與我們內在的世界保持聯繫,並幫助我們以一種可能建立聯繫的方式去對話或處理衝突。
提出請求時一個常見障礙是我們給自己的限制型思維,限制型思維通可能從過去的經驗中衍生或是朔造出來的,通常是在試圖保護自己或是去合理化一個當時無法完全意會的經驗。當限制型思維通出現時,我們可能會不敢開口去表達自己的請求,我們可能會收回自己想要去溝通的念頭,我們甚至有機會去提出一個不真誠的請求。
擺脫壓力反應和你對衝突的習慣性反應會給我們更多的空間來覺察自己的選擇並決定如何應對。有很多方法可以讓我們在壓力和情緒反應中重新的找回注意,這篇文章分享一個透過自我覺察為基礎的「自我連接過程 (Self-Connection Process)」。
在富有同情心的思考中,我們可以為所有需要被充分看到和聽到的各方創建一個共存的空間。需求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普遍的且共通的。事實上,我們可以將它們視為我們人類所做的一切的基礎。從撓頭,到吃飯,到結婚。我們與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分享這些我們稱之為「需求」的東西。
社會情緒學習相關的第一個主要技能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了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能力——一個人的情緒、思想、行為、價值觀、偏好、目標、優勢、挑戰、態度、心態等等——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跨環境的行為和選擇。簡而言之,自我意識是了解自己的能力。
作為一個想為孩子安排體驗機會的的父母,您希望為您的孩子提供最好的學習內容,但挑選有趣和有建設性的活動可能會讓人不知所措。不同項目的選擇、不同的領域、不同的技能⋯⋯有很多事情要弄清楚!你該從哪裡開始?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不同情緒中,憤怒、內疚、羞愧和自我否定是重要的警報。這些情緒通常讓我們知道三件事:我們與自己的需求脫節、我們為自己的需求已經或將不會得到滿足和我們有著的特定且可預測的思維方式。
通常當別人做了我們不喜歡的事情時,我們很容易被捲入責備對方的心境。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有在當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會專注於過錯和懲罰的互動。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改變這種互動模式呢?
在上學和晚上休息時間之間,大多數孩子可能會參加一項或多項課外活動。這些課程、運動社團才藝班和其他課後的選項讓兒童能追求典型教育課程之外的興趣,這其中可能包含體育、藝術、音樂和科技等等的領域。文章討論如何去找出適合孩子課後時間安排的選項。
有時我們自己的行為會導致我們自己或是和他人的需求未得到滿足,像是選擇在不願意的情況下答應別人的請求,或是決定做了一個與自己信念衝突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與自己交流或是內心的互動往往是相當殘酷的。我們可以透過識別我們內心的兩種聲音的同理心對話來促進自我聯繫。
有沒有遇過在和朋友討論事情的時候突然起了衝突?或是在和伴侶詢問看似簡單的問題時圖還是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慢慢覺得煩躁不耐煩?如果您在與某人做決定時遇到困難,很可能您已經忽略了去傾聽和聯繫彼此的需求。放慢腳步去傾聽內容背後真正重要的內容,這使您可以做出更加充實和和諧的決定。
在跟孩子互動的時候,我們可能試圖通過讚美或是表揚來鼓勵孩子的發展和成長,如果使用得當,這些鼓勵的話可以對孩子產生強大的正向影響。無論是學習成果還是運動成績上,“你做得很棒”或“你真聰明”都是完成事項時常用的鼓勵詞,但對孩子們使用這些鼓勵的話並不總能激發孩子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