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錨點」來給予自己的自我同理

自我同理心是在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與他人建立和諧和有意識的關係,我還需要與自己建立和諧和有意識的關係。自我同理心讓我們從內部衝突、批評和懷疑中解脫出來,我們可以學會用同情和接納來迎接自己經歷的每一個瞬間,這讓我們能夠在不同的情況下獲得明智的洞察力和有效的行動。

如何找到你心中的基石 辯解不再是唯一的辦法

我們的善意或是心境不被人看到是很痛苦的。在交流之間,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像在薄冰上行走,不確定自己的言行會如何被接受。或者,也許發現自己對他們變得更加挑剔和不耐煩,在這種情況下,指責變成了自我實現的預言。我們可以怎麼打破為自己辯護的循環去堅定地站在我們善意的真理上呢?

給孩子限制或是規範的後面隱藏了些什麼?

隨著我們與自己的需求的聯繫越來越緊密,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對孩子的關心、考慮和同情的需求與我們對自我照顧、自主和考慮自己的需求一樣重要。這種內部平衡讓我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我們的需求和意圖,讓我們更靈活地認識、理解和關注孩子的需求,而不會產生怨恨、憤怒或羞恥感。

強迫以及協作 Power-Over 和 Power-With

在家庭關係中去分享權力意味著什麼呢?我們社會中通常有兩種主要的養育方式:專制(或強制)和寬容。專制威權式的親子互動可能側重於父母對孩子的權威,其中父母的需求(包括他們為孩子做出貢獻的需求)優先於孩子的需求(包括自主權、自理、探索等)。那權力又是什麼呢?

人際關係中可能不小心被忽略的細微的邊界

讓我們從富有同情心對話中的邊界定義開始,訂定為了能豐富生命的界線意味著清楚知道什麼真正豐富生活或滿足需求,並有意識地決定你將如何與他人相處或在特定情況下如何表現。這需要在面對即將到來的接觸和表達——身體、語言、心理、情感或精力充沛時,清楚什麼能滿足需求,什麼不能滿足需求。換句話說,訂定能豐富生命的界線包含了你做出的關於如何與他人相處的所有決定。

「限制型思維」阻礙了我們表達請求的能力

提出請求時一個常見障礙是我們給自己的限制型思維,限制型思維通可能從過去的經驗中衍生或是朔造出來的,通常是在試圖保護自己或是去合理化一個當時無法完全意會的經驗。當限制型思維通出現時,我們可能會不敢開口去表達自己的請求,我們可能會收回自己想要去溝通的念頭,我們甚至有機會去提出一個不真誠的請求。

解決心中矛盾的五個步驟 達成心中的一致的選擇

有時我們自己的行為會導致我們自己或是和他人的需求未得到滿足,像是選擇在不願意的情況下答應別人的請求,或是決定做了一個與自己信念衝突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與自己交流或是內心的互動往往是相當殘酷的。我們可以透過識別我們內心的兩種聲音的同理心對話來促進自我聯繫。

如何和諧的去做決定?好好的聊天怎麼突然吵起來了?

有沒有遇過在和朋友討論事情的時候突然起了衝突?或是在和伴侶詢問看似簡單的問題時圖還是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慢慢覺得煩躁不耐煩?如果您在與某人做決定時遇到困難,很可能您已經忽略了去傾聽和聯繫彼此的需求。放慢腳步去傾聽內容背後真正重要的內容,這使您可以做出更加充實和和諧的決定。

給孩子讚美和獎勵到底適不適合?

在跟孩子互動的時候,我們可能試圖通過讚美或是表揚來鼓勵孩子的發展和成長,如果使用得當,這些鼓勵的話可以對孩子產生強大的正向影響。無論是學習成果還是運動成績上,“你做得很棒”或“你真聰明”都是完成事項時常用的鼓勵詞,但對孩子們使用這些鼓勵的話並不總能激發孩子們的動力。